事件背景
1月20日,康得新(002450)在风险提示公告明确表示,经公司自查,发现公司存在被大股东占用资金的情况。
1月21日,康得新发布公司股票交易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的公告,公告指出:2018年度第一、二期超短期融资券已实质违约,公司经银行通知存在22个银行账户被冻结的情况,其中5个属于主要账号。因主要银行账号被冻结,公司股票触发其他风险警示情形。自2019 年1 月 23 日开市起,公司股票交易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简称由“康得新”变更为“ST 康得新”……
作为上市公司而言,信披和财报都是公开的,公司的每一笔资金进出都会留痕,只要会计事务所一审计,很容易就能发现猫腻。因此,我一度以为,要侵占资产或者财报造假是相当困难的事情,然而,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我特意咨询了一位财务老友A,他神秘地说:“一看你就是外行,不懂上市公司的潜规则。”……
1
上市公司的这个潜规则,有点类似之前“冰冰事件”中的“阴阳合同”。
首先,大股东找到一家信得过的银行说:“我有一家上市公司,账上有100亿现金,打算存到你这里,连理财都不买,只存活期,怎么样?”
对于银行行长来说,这句话的效果跟中了5亿大奖是一样的。
但只要冷静一下,他很快就会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接下来第二步,大股东会提出一个条件:
我们签一份“抽屉协议”(就是不能拿上台面的协议),内容如下:
1、这100亿,我保证存在你行,两年内不动用;
2、但相应的,你们银行也必须借给我(大股东)差不多100亿,期限也是两年。
这种操作,实际上相当于银行和大股东签了一份“阴阳合同”。
表面上:上市公司把钱存到了某银行,而且很傻地只存活期。
实际上:大股东把上市公司的钱作为抵押,然后把相同额度的资金套出来,据为己有。
这一顿操作下来,上市公司的钱就顺利地变到了大股东的口袋里。
对于银行来说,虽然有一些违规风险,但是,100亿存款太诱人了。再加上,100亿现金在自己手里,又有抽屉协议保护,不会轻易拒绝。
对于大股东来说,这却是极为划算的一笔交易。这年头,个人和企业融资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很多集团看起来资产上千亿,但即使想发10个亿的债,都非常不容易。经过层层审核,道道把关,等到把钱拿到,黄花菜都凉了。
而只要签这么一个简单的抽屉协议,就可以一口气搞到100亿,多爽快?
最后一步就是大股东就要好好盘算一下,怎么防止东窗事发。
他心里最初的想法可能是:
这些钱只是借来用几天,等资金回笼就还回去。
如果审计师来查账,就让他们去银行。他们会发现100亿现金在账上,一分都不少。
如果上市公司也缺钱了,怎么办?
那就让他们去发债、去定增,上市公司融资的渠道肯定要多一点。
如果有人质疑:账上那么多钱,为什么还要借钱?
那就说,账上的很多资金都是定增的专项资金,以及一些受限资金,不能挪用。
如果出现最坏的情况:上市公司的融资也遇到了问题,债券到期没钱还怎么办?
到时候,大家就会质疑:“为什么账上趴着100亿,却连10亿债券都违约呢?”(注:这个就是康得新爆雷的剧情)
“哎,我说你这个小同志啊,胆子怎么这么小,不就违个约吗?多大点事?
……
这或是很多A股上市公司大股东都在做的事情。
2
老朋友A说完,叹了一口气说:“我真搞不懂,这些大老板都那么有钱了,为什么还干这种偷鸡摸狗的事情。”
这下我终于有机会发言了,因为这种剧情对我而言太熟悉了。
我就问你,2015年牛市的时候,你投入10万,很快翻倍。投入100万,又很快翻倍。你是什么心情?
你会觉得,自己一定是世界上最牛X的股神。
而且,还会特别后悔,之前怎么没有砸锅卖铁干进去1个亿呢?
接下来,你就会使劲加杠杆,加到1个亿,使劲买买买。
不好意思,这时候,股市5000点了!没几天,股灾就来了!接下去的剧本都一样:你不仅赔掉了本金,还把借来的钱,全给倒贴进去了!
2015年的时候,就发生过,某银行职员挪用银行资金炒股,最后血本无归的悲剧。
现如今,很多身家百亿甚至千亿的大老板,在过去这几年所经历的,跟我刚才所描述的情景是一样样的。
在经济周期的高点上,对未来的预期过于乐观,于是拼命加杠杆,拼命买资产。等到经济走弱,货币收紧,立马傻眼了。手里拿着一堆不赚钱的烂资产,就是没有现金流。
“那些大老板,把企业做到百亿,甚至上千亿,也不是等闲之辈,难道也会像散户一样冲动吗?”朋友问我。
从历史来看,无数智慧而伟大的人,也会被胜利冲昏头脑,铸成大错。更何况,这些普通的企业家呢?
而且,越是大佬,往往赌得越大。
大领导曾作过一个总结: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一部分民营企业经营比较粗放,热衷于铺摊子、上规模,负债过高,在环保、社保、质量、安全、信用等方面存在不规范、不稳健甚至不合规合法的问题,在加强监管执法的背景下必然会面临很大压力。”
3
据我观察,这样的现象在A股市场上并不鲜见,我通过下面这些标准,就筛出了20多家公司。
1、货币余额很高,但不买理财,利息极少。
2、有息负债较高,超过货币资金的30%。
3、大股东股权质押超过80%
4、非国企。
这些公司中,基本都有“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嫌疑。(具体名单就不公开了)
有意思的是:这些公司中很多都曾是大家吹捧的大白马。
有的已经被实锤了,比如康得新。有的,可能还躲在阴暗的拐角处,瑟瑟发抖。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方面提醒大家注意风险,防止踩雷;另一方面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彻查这种违规、违法现象。
共有1访客发表了评论
邓东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