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场又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调整,以往要是出现这样的情况,常常伴随着大面积的跌停,但是昨天个股上看跌幅还是可以接受的。
每当市场大跌,各大财经平台、论坛、股票群就会出现各种解读,而且每一种解读都看似有点道理,甚至不少传闻还传得有模有样,比如昨天就有传闻说大跌是因为美国方面对贸易谈判的态度又变卦了。
因为投资者都厌恶“不确定性”,所以人们总喜欢在事后找原因,证明这次的下跌或上涨“事出有因”。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只要分析了市场上涨下跌的原因,就能积累更多的经验,以便在今后出现类似状况的时候,能提前做出反应。
但这些“事后分析”一定能帮我们找到答案吗?真的能帮助我们理解市场吗?
比如前两年,美联储多次加息,每逢加息的时间点前后,A股市场总是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有的时候好像是A股被加息吓跌了,而有的时候A股又会上涨,也有的时候毫无反应。
霍华德 • 马克斯就曾说过:
投资者有时候只看到有利因素,看不到不利因素;有时候只看到不利因素,看不到有利因素。
他们有时候从正面角度看问题,有时候从负面角度看问题。
几乎从来不会冷静理智、不偏不倚。
所以我们会发现,即使市场出现一些类似的状况,但短时间内的表现也常常各不相同。
财经媒体就经常以此为噱头:“当某种情况出现时上涨的概率是百分之几,下跌的概率是百分之几……”这些内容对你的投资有帮助吗?在我看来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吸引你的注意力。
而且,我们的世界上每天都有无数的事情发生,当你认为某一个因素导致了市场的大涨或大跌,你怎么知道是不是另外一个你未知的原因导致了市场的波动呢?
当我们复盘市场过去的走势时也会发现,市场出现重大转折或者较大的趋势性走势时,往往是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还有我们未知因素的作用共振。单一的事件虽然偶尔会引发较大的市场波动,但时间一定能熨平市场的波动,最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股市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某一天、某一时间段的涨跌,真的很难找到具体原因,或者并不是人们解读、相信的那个“因”。
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一书中,专门提出了市场分析和证券分析的区别。
他告诫我们,不要企图去分析市场,要把精力放在证券本身上来。
与其天天找原因,不如老老实实读财报、学常识,懂得“竞争优势”和“安全边际”,理解透“护城河”与“恐惧贪婪”。
与其天天盯着市场,不如多问问自己:能力圈在哪里?计划是什么?目标在哪?
当我们真正理清了自己和市场的关系之后,或许才是投资走向成熟的起点。
共有1访客发表了评论
邓东祥